职场经验帖纷繁丰富,从“办公室小技巧”到“职场话术”,从“个人微信包装”到“职场困境求生法则”……这届年轻人面对职场问题时,为什么爱看职场经验帖?
最近,社交网络上开始流行教你使用“看起来不太聪明”的微信头像,引起网友讨论。把头像换成表情呆呆傻傻的卡通角色、精神状态看来又累又丧的面孔,或许能让上司正想找你干活那一刻,被“一看就不能委以重任”的头像劝退,于是你“躲过一劫”……
李维曾在求职阶段屡屡受困于“无领导小组讨论”群面环节。为了扭转局面,他开始去社交网站搜索群面技巧,努力吸收经验和“知识点”,后来顺利通过几次同类面试。在他看来,这些求职经验帖就像助力年轻人通关的“技巧真题集”。
95后姑娘丘静会刷某社交App上那些教你在职场“练心眼子”的帖子,比如教你如何应付同事阴阳怪气的言行等,不过她觉得这些帖子是“生活爆米花”,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现实中和真人沟通。
职场经验帖纷繁丰富,从求职训练到行业介绍,从“办公室小技巧”到“职场话术”,从“个人微信包装”到“职场困境求生法则”……年轻人为什么爱看职场经验帖?
半年前,广告专业大四学生李维第一次参加“无领导小组讨论”群面,结果不理想。李维开始搜索群面技巧,这才发现,一场小小的面试居然有这么多“说头”。
例如,最保险的角色是“计时工”,出错风险小,适时提醒时间,就能体现控场能力;最容易出彩的是“领导者”,最先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最易获此角色,一般情况下能担任“领导者”的人逻辑缜密,表达能力强,且“传说中”面试通过率很高……
了解“无领导小组讨论”的角色和分工后,李维和室友一起跟着经验帖练习。“虽然信息良莠不齐,但通过帖子下的留言,基本上可以判断方法的有效性”。
参加工作后,他常看的帖子从 “面试方法”转为“职场技巧”,前几日他刚刚收藏了“如何跟领导提涨薪”。
丘静在大连某体制内单位工作。刚毕业时,自己处于信息弱势的一方,不论看什么都是学习。和李维一样,面试分享帖让丘静受益匪浅,能让她更清楚面试官想要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什么,从而直观地展现这种能力。
在资深HR李丽看来,“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帖子里的技巧和经验不能对职场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,但能帮助你更准确地表达,将个人优势发挥到最大化”。
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非常需要职场经验帖?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表示,现在生活节奏加快,信息丰富甚至过载,导致人们产生一种“经验焦虑”。“虽然信息很多,但其实还是缺乏有用有效的信息”。
陈武认为,面对职场,年轻人心态上会认为“试错成本”变高了。“过去很多人觉得在公司干得不好或者踩坑,不会特别在意,而现在往往会觉得犯错的代价较大,因此希望寻求更多经验和信息,避免出问题”。而网络上的职场经验分享,背后是受年轻人的普遍心理需求驱动的,例如相较于以往职场的“依从性”,现在职场年轻人更追求独立性、自主性、真实性,不希望被一味“画大饼”“打鸡血”。
如今在社交平台上颇受欢迎的职场经验帖,既有分享面试、行业概况的“纯信息帖”,还有带有个人主观情绪色彩的“技巧帖”“避雷帖”“心眼子练习”。
何为“心眼子练习”?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左右为难的场景,面对棘手的问题,正确回答才能化险为夷。
例如,你因为业绩好获得奖金,有个同事阴阳怪气地说:“既然获奖了,怎么不得请大家吃顿饭啊!”你该怎么回答?
丘静觉得这类帖子很有趣,比如有人回答:“我拿奖已经抢了你的风头,请客我就不抢你的风头了。”“所以你每次都是为了避免请客才故意摸鱼不拿奖的吗?”丘静感叹,这让人感觉格局一下子打开了。
王小景总是会刷到一些“教你上班”的帖子,有些帖子以视频形式很生动地“演”出来。比如,一个员工离职了,老板要找其他员工“接盘”遗留的烂摊子。一个博主就展示了两种结果:“老实人”直接拒绝,并不聪明;“精明人”看似配合,但暗藏心机。但她自己的判断是,“精明人”的小聪明未必能轻易骗过上司。
王小景认为,对于这样的帖子最好“学习思考角度,但不绝对相信方法”。她一个同事就非常依赖某些职场帖给的“标准答案”,比如用言语去“戳同事”“内涵上司”等。结果把自己变成了办公室里最不受待见的“边缘人”。
北森生涯研究院首任院长、全球职业规划师(GCDF)林欣提到,每个企业的文化、上司的风格都不同,因此不能把一些体验简单总结为“职场技巧”。“也许有通用的部分,但职场很多东西是非常个性化的,不能一概而论”。
对于年轻人来说,可以多去了解具有知识性的职场信息,不过要避免依赖“通俗技巧”。“如果刚工作,就只想着怎么样‘技巧化’地面对职场环境,这对他真实融入职场、与人真诚交往,包括对职业的投入度都是会形成障碍、带来危害的”。
“很多帖子都在建议摆烂,我做不到。”“如果是纯工作性的问题,一般会在职场内协调解决;如果工作之外人际关系等问题,我会和朋友探讨一下。”前银行职员罗卜虽然喜欢看职场经验帖,但仅限于寻找思路。罗卜还观察到,不少分享经验的博主,工作时间都不久;资深职场人反而不去“揭秘行业”。
刘梦在某互联网公司从事运营工作,她发现有的实习生喜欢模仿博主输出“心眼”。每次布置任务,实习生想拒绝时不直说,而是说:“我这两天还有一个PPT要做,这个素材我先放在这里,整理下工作安排后再和您沟通。另外,有个方案策划任务有点重,我是否可以和另一个同事一起做啊?”“这话表面听起来没问题,但是实际上她最后什么都没做,把任务都推给了别人,还显得自己很忙。”刘梦认为,在职场中真诚最为重要,话说得好听不如事做得实在更让人欣赏。“这种小聪明可以骗人一次两次,但是次数多了,大家都知道你真实的情况如何,这是行不通的。”
站在HR的角度,李丽建议年轻人要先从自身找方法,找到问题的关键。比如当你想拒绝做一件事,可以说明理由直接拒绝,或是分析问题委婉提出困难。她比较倾向后一种。“后一种方法是在梳理思路的基础上,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,需要的支持资源等,很有组织性和计划性。”李丽认为,“闷头干却不出成绩,不如有规划地完成工作”。
林欣提到,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必然需要花时间逐渐认识一个职业、一个岗位,以及所在企业的风格与文化。短暂的实习或工作经历,尚不能构建全面、成熟的认知体系。“如果对职业、职场还没有深入了解,就一味只考虑攻略的事,这就好比一个人决定去旅行,只听闻一个地名就直接作准备。你是想着不想太晒、不想步行太多,但是甚至还不了解当地的交通、地形、气候等,不知道你想达到什么目标,这样的攻略就是无效的”。
在陈武看来,面对职场问题,“道”的重要性高于“术”。相较于小技巧,基本价值观层面的内容更值得重视,不能本末倒置。一些职场困惑产生的缘由来自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。“当我们核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,我们就会去怀疑、抱怨周围的一切。我们应该尝试分析背后的东西,改变自己固有的一些偏见或模式性思维方式”。
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是解决职场问题的一个关键。对此,林欣建议,大家尽量多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交流上,而非直接去网上搜一个“标准答案”。与现实中周围熟人的交流,能更好地面对、排解情绪,从而理性分析当前的局面。
职场经验帖是一种信息参考,但绝不是捷径。林欣说,如果过分信奉和依赖那些经验,也有可能“挡”了真正解决问题的路。“如果寻求一种好像更快捷、更方便的途径,不去面对现实中的挑战,探索人际交流方式,职场年轻人可能会因此错过成长路上的很多东西”。
(应受访者要求,除林欣、陈武外,其他受访者均为化名)
撰文: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见习记者 李丹萍